数十年痴心不改
终未忘锐意创新
2016年2月,由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办的《杂技与魔术》刊登了王大民老人的一篇文章——一个杂技剧本。
“它结束了杂技艺术数千年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国杂技正式进入了剧本时代。”王大民告诉记者。
尴尬:千年杂技无文字剧本
说起王大民老人,很多人都已经不陌生了。
原聊城市杂技团团长的名衔是如意体育官方网站很多人都熟知的。除此之外,他被业内很多人誉为“中国杂技历史的活字典”。他对中国杂技艺术的痴迷故事,很多人也是耳熟能详。
今年已经75岁的他在家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谈起这个剧本,他告诉记者,别看仅有四幕十场,24个杂技节目,但它是自己耗时近5年的时间,精心考虑反复修改后,所形成的第一部正台杂技舞台剧剧本。
王大民说,其实他在二十多年前就倡导杂技艺术应该重视文学剧本的创作,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艺术,没有文字的记录是落后的表现,“中国其他艺术形式,比如戏剧、影视等都把剧本视为一剧之本,是最重要的环节,同样用肢体叙事表达意境的舞蹈也都有其剧本,而杂技作为一项流传了千年的艺术形式至今却一直沿袭着口传心授的的模式,群众也一直把它当做一种‘杂耍’来看待,实在是一种遗憾。”
他一边给记者讲解剧本的创作背景一边说,随着改革开放,杂技艺术在创新中吸收了其他文化元素,比如舞蹈、音乐、武术等,随之涌出了主题杂技,意境杂技等多种杂技形式。2004年,由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推出了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将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的音乐、剧情、舞蹈与杂技技巧相融合,形成了以杂技讲故事的一种新的表演形式,被业界称为“杂技剧”的代表作,由此开创了中国杂技剧晚会的先河。
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文学杂技剧本出现,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而王大民老人,则开创了这个杂技史上的新纪元。
(资料图)
杂技艺术传世
有了文字依据
跟杂技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王大民,对杂技的感情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作为连续30余年为国家级权威杂志《杂技与魔术》供稿的王大民,为自己的这份坚持感到欣慰。
可以说从未有一个人被这家杂志如此“重视”,更难能可贵的是,王大民的评论文章得到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和肯定。
记者看到,这篇题为《原始部落》的杂技舞台剧剧本,每幕每场都有演绎的主题,各个节目被分为不同的场次,有顺序地穿插其中,布局合理,主题鲜明,场次紧凑衔接,被《杂技与魔术》杂质当做了模板发表了出来。
剧本的创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选题到布局,这位65岁的老人精雕细磨,几乎没有休息过。
至于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一个主题,王大民告诉记者,把主题定义为“原始部落”是考虑到它的通融性,因为人类都是从原始社会走过来的,以它为主题,杂技表演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登上舞台都没有障碍,大家很容易能够理解,容易被接受,体现了它的包容性和市场化。
王大民说,第一个杂技剧本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方面对于杂技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另一方面它会推动杂技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它更利于杂技艺术的传世。
(资料图)
年过七旬的老人
有个“中国梦”
当然,一直坚持杂技创新的王大民也有着别样的遗憾,那就是他早年前编排的杂技主题晚会《花之韵》,因种种原因未能在聊城演出,而在国内其他地方,却诞生了百余场这样的杂技主题晚会。
与此同时,很多人都不知道,《花之韵》是全国第一部文字杂技主题晚会脚本,它开了中国杂技文学脚本的先河。
“文字史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各艺术门类的灵魂,编写杂技剧本,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事,也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把杂技艺术规范化、艺术化,成为像歌剧、影视剧一样的真正的舞台艺术,文字剧本会让其文学价值、史料价值、学术价值、收藏价值,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王大民说,当今是中国杂技剧的时代,他的梦想就是希望全国杂技院团的编导们能把上演的近百台杂技剧台剧编写成杂技文学剧本,出版一本《中国杂技舞台剧剧本集》结束中国杂技剧无文字记载的历史。
他开了一个头,这个梦想需要大家来一起完成。(记者 刘亚杰)
请关注: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7条评论
芭蕾舞剧《天鹅湖》,将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的音乐、剧情、舞蹈与杂技技巧相融合,形成了以杂技讲故事的一种新的表演形式,被业界称为“杂技剧”的代表作,由此开创了中国杂技剧晚会的先河。 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文学杂技剧本出现,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而王大
第一部正台杂技舞台剧剧本。 王大民说,其实他在二十多年前就倡导杂技艺术应该重视文学剧本的创作,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艺术,没有文字的记录是落后的表现,“中国其他艺术形式,比如戏剧、影视等都把剧本视为一剧之本,是最
为主题,杂技表演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登上舞台都没有障碍,大家很容易能够理解,容易被接受,体现了它的包容性和市场化。 王大民说,第一个杂技剧本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方面对于杂技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另一方面它会推动杂技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它更利于杂技艺术的传世。
剧本的创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选题到布局,这位65岁的老人精雕细磨,几乎没有休息过。 至于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一个主题,王大民告诉记者,把主题定义为“原始部落”是考虑到它的通融性,因为人类都是从原始社
都没有障碍,大家很容易能够理解,容易被接受,体现了它的包容性和市场化。 王大民说,第一个杂技剧本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方面对于杂技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另一方面它会推动杂技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它更利于杂技艺术的传世。 (资料图) 年过七旬的老人 有个“中国梦”
的一种新的表演形式,被业界称为“杂技剧”的代表作,由此开创了中国杂技剧晚会的先河。 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文学杂技剧本出现,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而王大民老人,则开创了这个杂技史上的新纪元。 (资料图) 杂技艺术
说从未有一个人被这家杂志如此“重视”,更难能可贵的是,王大民的评论文章得到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和肯定。 记者看到,这篇题为《原始部落》的杂技舞台剧剧本,每幕每场